清明前的这段时节,春茶特有的清香已开始弥漫。蕴蓄了一个冬天的精华茶株,在早春的天气里,不管是寒冷还是雨雪再也抑制不住生长的力量,开始一一亮相。这时采摘制成的茶被称为明前茶。 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,受虫害侵扰少,芽叶细嫩,色翠香幽,味醇形美,是茶中佳品。同时,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,发芽数量有限,生长速度较慢,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,所以又有“明前茶,贵如金”之说。而高山明前茶则是珍品中的珍品。 说到这,很多朋友会问,什么是高山茶? 高山茶,是与平地相比而言的,并非是山越高,茶越好。对主要高山名茶产地的调查表明,这些茶山大都集中在海拔600-800米之间。海拔超过800米以上,由于气温偏低,往往茶树生长受阻,且易受白星病危害,用这种茶树新梢制出来的茶叶,饮起来涩口,味感较差。高山茶与平地茶相比,由于生态环境有别,不仅茶叶形态不一,而且茶叶内质也不相同。高山茶新梢(叶芽)肥壮,色泽翠绿,茸毛多,节间长,鲜嫩度好。由此加工而成的茶叶,往往具有特殊的花香,而且香气高,滋味浓,耐冲泡,且条索肥硕、紧结,白毫显露。而平地茶的新梢短小,叶底硬薄,叶张平展,叶色黄绿少光。由它加工而成的茶叶,香气稍低,滋味较淡,条索细瘦,身骨较轻。在上述众多的品质因子中,差异最显的是香气和滋味两项。一般茶商在同一地区收购明前茶鲜叶时,产自高山的鲜叶往往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平原茶的价格。 明前茶又称“头茶”。每年清明前的某一天,天气回暖,高山上的茶园便苏醒过来。这时海拔800米的白鹤井三岔有机茶示范基地就会举办开园仪式,刚采下的茶叶经过杀青、理条等工序后被制成明前头茶。而此时我这等爱茶之人的嗅觉与味觉就十分敏感起来,总以想方设法品饮到明前春茶的“头茶”为快事。 古今的茶客与茶人对春茶的头茶的品质十分看重。我发现白鹤井基地里头茶与市郊农家的头茶在品质上有很大的区别。一般茶园春茶的头茶的萌发有如“一夜梨花”,气温陡升,便满园青翠,芽叶疯窜疯长。 而白鹤井基地里的头茶,则要“怀胎十月”。从环境看,白鹤井基地里平均海拔800米之间的,由于海拔高,每年12月至第二年农历一、二月,都要被白雪覆盖几次。另外茶园土壤十分肥沃,富含众多天然有机营养成分,初春残雪融化,雪水稀释了土壤中众多天然有机营养成分,及时供茶株生长需要。此外,初春山中昼夜温差悬殊,春茶的嫩芽因昼夜温度的不同且开且合。这是白鹤井明前茶独具的生态与生长的特征,一种奇特的生长现象。这个过程也是春茶暗香酝酿的过程。故而显得珍贵。 白鹤井的明前头茶,形同雀舌,仅人的指甲盖般长短,周身又有银色细绒覆盖,冲泡后根根竖立然后缓缓沉底,茶香中还带有板栗清香。这些都是高品质明前茶叶所特有的特征。 有人觉得春茶的头茶味淡,不经冲泡。其实,茶的味淡与味浓,多见于焙制的火候。要泡出好喝的茶,要掌握茶叶用量。每次用量多少,并无统一标准,主要根据茶叶种类、茶具大小、消费者饮用习惯而定。泡茶用量之多寡,关键掌握,茶与水的比率,茶多水少,味浓;茶少水多,味淡。 泡茶烧水,要大火急沸,不要文火慢煮。以刚煮沸起泡为宜,用软水煮沸泡茶,茶汤香味更佳!如水沸腾过久,即古人所称之“水老”。此时,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,茶叶之鲜活味,即丧失。泡茶水温的掌握,主要依泡何种茶而定。绿茶,一般不能用100℃的沸水冲泡,应用80℃~90℃为宜(水要沸点后,再冷却至所要的温度)。茶叶愈嫩绿,冲泡水温愈低,这样茶汤才鲜活明亮,滋味爽口,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。在高温下,茶汤颜色较深,维生素C大量破坏,滋味较苦(茶中咖啡硷容易浸出)也就是说把茶叶“烫熟”了。 茶叶冲泡时间和次数,差异很大,与茶叶种类、水温、茶叶用量、饮茶习惯等都有关系。根据测试,冲泡第一次时,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%~55%;第二次能浸出30%左右;第三次能浸出10%;第四次则所剩无几。 此外,水温之高低和茶叶用量的多寡,也连带影响冲泡时间。水温高,用茶多,冲泡时间要短;反之则冲泡时间要长。但是,最重要的是以适合饮用者之口味为主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