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曲艺中,渔鼓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文艺演唱形式,因为表演者只有一人,也不需化妆,道具简单,表演灵活,随地可行,大可适应广众场合,小可串门走户。更为难得的是,渔鼓能紧密配合政治中心,及时反映党的方针政策,特别是每逢传统节目,便是否渔鼓开台好戏。
史载,渔鼓亦叫道情,或渔鼓道情,它是一种在长竹筒的绷上一层蛇皮(或羊皮),用手敲打的乐器,与之一起用来伴奏的还有一对筒板、一支铜钹和一支竹筷。起源为道士演唱道教故事的曲子。其始祖有人说八仙中的张果老,在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中,他的渔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流传下来。有人说,公元690年,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登上了宝座,她为了报恩道教,下旨全国兴土木兴建寺庙,特在宫中供养了七十二位美男道士说唱渔鼓,供其享乐。后来传入民间,成为一般艺人以民间故事为题材说唱的曲艺;在我们张家界地区还有一种新的传说,相传张良逃离开朝廷,隐居青岩山之后,常以渔鼓,走寨入户,表达心怀天下,留恋家人的思乡之情,遂成为这渔鼓始祖。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由于该曲艺在当时视为“不登大雅之堂”,故史书典籍很少记载,真实起源无从考证。但是,瑕不掩瑜,渔鼓在历史上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,起过重要的作用,是不容低估的。
据老渔鼓艺人们介绍,不管起祖何人,渔鼓拜师学艺,都很有讲究。一旦师父答应之后,即写上约贴,曰:“天地君臣师,师徒如父子。一旦入宫门,九牛拉不出。师父领进门,修艺靠个人。”师傅的演唱本子除了“见人图”外,还有正式唱本,有说英雄的如《罗通扫北》、《薛仁贵征东》等,有说爱情的如《二度梅》、《梁祝缘》等,现在又多了反映当代的,如反映抗战、抗洪等英雄事迹。溇澧地区因属少数民族聚居之地,渔鼓更具有本地区的雅俗共存、诙谐多趣等特色,真不愧为文艺园中一朵异花。
七十年代,由于左极路线的影响,渔鼓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,像冰雪下的鲜花而凋零消逝。幸存的老艺人几乎不多了。近些年,党中央号召抢救传统文化,渔鼓这棵枯树幸逢甘霖,又发出了生机勃勃的新枝。不仅涌现了像杨万初、张明辉等一批优秀表演艺人,八十年代杨的渔鼓还唱进了省城。渔鼓需要脚本,因而也出现了像蔡上矢、向海洲等一批渔鼓词作者高手。他们真切地描写现代生活,深受民众喜闻乐见。如溇澧人民,在欢欣鼓舞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喜庆十七大盛会时,渔鼓表演者张辉明精彩地表演了戏曲作家蔡上矢的《农民歌唱十七大》,博得民众赞赏。
戏曲作家向海洲将党的好政策,写入渔鼓词,更是引人入胜。“春风吹来满眼春,如今农民含义新。上有‘菩萨’保佑您,时刻都有神护身。心一想来事竟成,半点都不打嗯吞。锄锄挖的是黄金,犁犁耕来雪花银。改革开放吃‘定心’,责任承包高低分。八仙过海显神通,只看哪个道法精。致富路上人倍忙,大家奔向小康门”。
冷落的渔鼓,如今又在溇澧两岸唱起,而且发挥了新的威力。
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