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从湘西走出去的老将军,几十年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,对负责接待的同志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:希望能吃上家乡的和渣。家乡的许多物事老将军都淡忘了,却惟独没有忘记和渣。
其实,湘西和渣是一种普通的食物,制作起来也很简单:将一碗黄豆用水泡胀后,放到小石磨里细细地磨成豆浆,再把豆浆倒在锅里煮,待煮到七八成熟,把切细或揉粹的菜叶放进去搅和着煮。常用的菜叶主要是萝卜叶、南瓜叶、小白菜和韭菜,越鲜嫩越好。豆浆和菜叶全煮熟后,加上食盐、香葱、生姜和辣椒粉之类的佐料,一锅充溢着清香的和渣就这样做成了,既可当饭一碗碗添着吃,也可作菜慢慢下酒、伴饭。
在农村,地里长的庄稼除了玉米之外,就是黄豆、红薯了。很多年纪稍微大点的人在小时候,因家里粮食紧张,家里的大人们常常在头天晚上泡上一碗黄豆,天不见亮就起床磨好,用一口铁锅将豆浆和切细的红薯叶、南瓜叶煮熟。大人们自己匆匆喝上两碗就出门上工去了。家里的几个小孩一天的饭菜就是那大半锅和渣,饿了舀一瓢喝下去。尽管缺油少盐,更谈不上佐料,在那时候大家还是觉得和渣在当时已是很奢侈的食物了,经常吃得有滋有味,一锅和渣很快就不见了。妈妈说还清楚地记得她当时吃和渣的样子:端着一个粗瓷大碗,舀半碗稀稀的和渣,站在灶台边,一边用嘴轻轻向碗里吹着气,一边不快不慢地喝,喝完后,抹抹嘴,还要笑着说:“没油没盐,吃得清甜。”和渣不仅清香爽口,而且营养丰富,在和渣的滋养下,孩子们越长越健康。
真感谢和渣帮助大家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。
妈妈颇感慨地跟我说起,现在由于条件限制,好几年没有吃上和渣了。有一次,在饭馆吃饭,席上摆着一瓷盆稠稠的和渣。猛一见,陡然唤起了儿时的记忆,一种久违的乡情涌上心头。忙舀了一勺吃起来,顿觉口舌生津、唇齿舔香。眼看一盆和渣被吃了大半,不好意思再舀。从此,我每回陪朋友吃饭,都要点上一盆和渣。此时吃和渣,不仅是对家乡独特风味的品赏,而且是对人生的细细咀嚼。
后来,我仔细观察,不仅本地人爱吃和渣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天南地北的朋友吃过和渣后,也是赞不绝口。一位中央首长到湘西视察工作,听主人介绍了湘西和渣后,连吃了两小碗,不住地说:好吃!好吃!小城人了解了这个情况,出现了专门磨制和渣的小作坊、小摊,各个宾馆、酒店对传统工艺作适当改进,把和渣作为特色菜隆重推出。于是,湘西和渣随着天南地北来来往往的食客誉满天下。
陪客人下饭店才能吃上和渣,毕竟不方便,街上买来的用机械加工的豆浆,仿佛又差那么一点原味。我便托在乡下的一位老同学,找人用本地砂岩精制了一副小石磨,摆在厨房里,隔三差五地泡上一些乡下亲戚捎来的黄豆,买来鲜嫩的青菜和佐料,自己动手做和渣 。望着清香扑鼻的和渣,久久不愿下箸,那份闲逸、那份情趣远远超过吃和渣本身。